百餘年來的東港迎王,在參與廟宇、人數、陣容上,是由簡而繁,逐漸擴大規模的,雖然最早的規模已因為舊時普遍的知識層次低落而不見於任何資料記載,但以草創當時的民生物力情形來看,可能僅僅是幾位千歲爺的神轎,再加上當時已被奉祀於當地的神尊陪同繞境,如此而已。隨著經濟力的提升與祭典各方面的進步,不僅迎王規模擴大了,參與人數與陣容、出陣形式及花樣等等,都變得精采多樣。尤其是陣頭的形成與參與,更是變化多端。
東港鎮內參與迎王祭典而組織的陣頭包括有文武陣,文陣曾經出現有車鼓陣、牛犁陣、南管、陳三五娘陣等等,只不過目前皆已消失無存;武陣較之文陣,則在數量及型式上更富多樣,至今也保存不少。除了最早成立的下頭角宋江陣、開基共善堂什家將,亦有諸多庄頭型宋江陣、各宮廟神將團。雖然因為種種的原因,文陣已消失怠盡,武陣則有不少取消出團或解散。不過說到迎王祭典過程中,擔任最主力的七角頭,也曾有過那一段自組陣頭,排列在諸位千歲爺轎前參與繞境的時光。為何會在角頭內組織陣頭?又是誰首開先例?可惜在採訪紀錄的過程中無從探究,咸信與增進繞境過程的熱鬧度有著極大的關係。
七角頭的個別陣頭有哪些呢,除了目前尚存的下頭角宋江陣外,往事只待成追憶的頂頭角小操隊,下中街蜈蚣閣、崙仔頂角小唱、安海街戲館,以及頂中街金獅陣﹙因埔仔角獨立自成角頭而停止﹚。這些陣頭文武兼具,剛柔並濟,使得迎王繞境的路程上,增添趣味與熱鬧度。只不過部份消失的陣頭型態,完全缺乏記載,更無從追憶,撫今追昔,對於目前尚存的陣頭,實應更加用心用力去保存。
在採訪紀錄的過程中,頂頭角的大老前輩們,細數小操隊的過去種種,一人眉飛色舞地述說幼童時期碰到大科年,總被要求將兵器帶到東港溪邊,用溪邊石塊將兵器鐵銹刷去,好讓閃亮銀晃的刀槍劍戢發揮最大戰力;亦有人說著當時小操的演練,都由角頭廟一路敲鑼打鼓,往新厝仔﹙神農宮﹚挺進。眾人並將封藏已久的各式兵器一一展出,且由一位八十餘歲,但記憶尚佳、身體仍舊相當硬朗的伯仔,其父執輩曾經擔任小操教頭,年輕時亦參與其中,表演幾套當時小操隊員所打拳路。前腳牛擔、後腿鐵尺、藤牌翻身、頭旗轉花,斬馬刀起式岀手刀橫劈長柄三次等等。隨著頂頭角人士將廟內小操王爺請出觀禮,配合伯仔的拳路操演,彷彿重回小操隊旗鼓張揚、吆喝出陣的場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